发布日期:2025-07-23 阅读量:47
“今天是我到任同济大学的第二天,非常荣幸能在到任伊始便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。此刻,心怀喜悦,亦带遗憾。喜在能见证同学们人生中的荣光时刻,祝福同学们开启人生新征程;憾于相逢太短,还没来得及与同学们深入相识、助力成长,便要挥手送别。”
6月14日,同济大学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。同济大学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以《坚持长期主义,做一个与祖国同行的奋斗者》为题发表讲话,寄语毕业学子“怀揣长期主义的信念,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,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、奋楫争先,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立潮头、行稳致远。”
杨金龙。图片由同济大学提供
杨金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。
第一、在时代浪潮中洞见未来。
杨金龙强调,长期主义不是随波逐流的盲目坚持,而是在洞见未来趋势与明晰自身定位后,选择内心所爱,坚定投身于那些难而正确的事业。坚持长期主义,首要之务在于以战略眼光和宏观视野把握发展大势,找到正确的奋斗方向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数十年深耕海洋科学,以前瞻视野推动“深钻、深潜、深网”体系建设,带领中国团队挺进深海研究国际前沿,奠定南海科研话语权。新世纪伊始,首任院长万钢教授率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精准研判全球汽车产业变革,锐意创新,助力中国实现“换道超车”。
“希望你们以开阔的胸襟,不断拓展认知边界与人生格局,善观大势,放眼长远,紧扣时代脉搏,找准前进方向,把个人的理想追求深度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,不断向创新高峰攀登,向壮阔航程远行。”杨金龙说道。
第二、在专业领域中深耕奋斗。
杨金龙指出,长期主义的字典里没有“捷径”二字,所有“一夜成名”的故事,背后都是数万次暗夜里的匍匐前行。从司马迁到曹雪芹,再到马克思,这些跨越时空的案例,共同谱写了长期主义的壮丽史诗,深刻昭示——伟大源于时间的沉淀淬炼,卓越之路必由非凡的毅力与韧性铺就。
同济大学年度卓越校友、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田波2001年毕业后,毅然投身到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,攻克了在低气压、低湿度、大温差、强冻融循环情况下浇筑高质量水泥混凝土的工程难题,有力推动了雪域高原公路工程品质提升。
20年来,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姚启明,持续精进赛道设计及相关科学研究,带领团队设计各种类型的赛道200多条;自主研发出世界领先的赛道安全仿真系统和智慧赛道设计系统,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路,被誉为“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”。
“践行长期主义也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。”杨金龙期待毕业生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,明确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后,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与坚韧,持之以恒地锤炼不可替代的硬核能力,努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到极致,为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第三、在同舟共济中合作共赢。
“一个人或许可以走得快,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。在这个高度互联、系统复杂、挑战空前的时代,坚持长期主义绝非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所能成就。”杨金龙说道。
本世纪初,同济大学携手属地政府首创“三区融合、联动发展”模式,打通大学校区、科技园区、公共社区边界,持续迭代“环同济”知识经济圈。杨金龙将其成功归结为“三区联动、三城融合”:一条从创意、创业到成果转化、产业集聚的完整生态链,把“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”拧成一股绳,让创新要素高密度汇聚、活力持续迸发。
“‘环同济’的成功也启示我们,惟有坚持‘共创、共赢、共享’,才能走得更远、走得更高。”杨金龙提示毕业生们,只有建立起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,才能凝聚起克服长期挑战的磅礴力量,应秉承同济人“同心同德同舟楫、济人济事济天下”的精神追求,以开放的心胸、合作的精神,携手奋进,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