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兰·哈特韦尔,生于1939年,在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工作。在研究酿酒酵母时,遗传学家利兰·哈特韦尔发现了调节细胞分裂的基因,以及在细胞DNA受损时阻止细胞分裂的蛋白质。由于发现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蛋白质,他与蒂姆西·亨特和保罗·纳斯一同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 2005年获美国癌症研究所协会杰出科学家等。他除了一直致力于细胞周期和癌症的研究外,还在世界各地讲学。他被中国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。 2004年8月还曾在清华作了“我们能为癌症的早期检测做些什么”的
阿达·约纳特(Ada Yonath),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,以色列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士、美国科学院院士,2009年因关于“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”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。 她组建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,研究的重点是核糖体对遗传信息的翻译。她率领团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,为改进现有抗生素、设计新型抗生素铺平了道路,最近几年备受全球关注。 她还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洛利尔奖、阿尔伯特-爱因斯坦卓越成就奖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等荣誉。
文卡特拉曼·拉马克里希南是一位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,德国科学院院士、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。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糖体结构和蛋白质合成相关领域,获得很多奖项: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荣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,2010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。
托马斯·施泰茨(ThomasA.Steitz)是美国生物化学家,1940年出生于美国。现为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系的斯特林教授,以及霍华德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。复旦大学荣誉教授。2009年,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与文卡特拉曼·拉马克里希南和阿达·约纳特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使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参与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过程(DNA复制、转录和翻译)的蛋白质核酸复合物机器的结构和工作机理。
阿龙·切哈诺沃(Aaron Ciechanover),1947生于以色列,以色列生物化学家、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、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、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、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学院院士、梵蒂冈宗座科学院、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的外籍院士。 20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; 2008年10月,被南京大学聘请担任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所长;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; 2015年7月,受聘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首任常务副校长; 2017年10月17日,受聘
彼得·阿格雷(Peter Agre,1949年1月30日-),美国医生和分子生物学家。现任约翰·霍普金斯疟疾研究所(JHMRI)所长。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,即细胞膜中存在一个2纳米的空隙,仅容许水分子进入皮肤真皮层的细胞中,参与生命活动。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。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,这是个重大发现,开启了细菌、植物和哺乳动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学、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之门。
本亚明·利斯特(Benjamin List),1968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,德国化学家,德国马克斯·普朗克煤炭研究所所长,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。 诺贝尔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表示:“建造分子是一门艰难的艺术。利斯特和麦克米伦因开发一种精确的分子构建新工具——有机催化而获奖。这对药物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,使化学更加环保。” 利斯特共同创立了有机催化领域,并在其中开发出新的催化概念。他发现天然氨基酸中的脯氨酸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,从而使有机催化成为可能。它们的优点是不需要昂贵的金属化合物,这些金属
大卫·麦克米伦(David W.C. MacMillan),1968年出生于英国,英裔美籍科学家,有机化学家,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、英国皇家学会院士。2004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;200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教授;2021年与本杰明·李斯特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。 大卫·麦克米伦是“不对称有机催化”领域的先驱。他的研究领域涵盖有机化学多个领域,包括有机小分子催化和光氧化还原催化等。他主要从事有机催化、光氧化还原催化领域的研究, 他发明了许多新型催化剂,包括亚胺离子
詹姆斯·弗雷泽·司徒塔特(James Fraser Stoddart),1942年出生于英国爱丁堡,化学家。詹姆斯·弗雷泽·司徒塔特199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;1999年当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;2006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;2012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;201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;201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;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。 詹姆斯·弗雷泽·司徒塔特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和分子机器等领域的研究。他基于分子机械互锁结构创造性地